棗爛果病已知可由蘋果輪紋病的病源物所致,其基本癥狀與之相似,故又稱輪紡病。
其有性階段為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屬子囊菌亞門;無性階段Macrophoma kawatsukai Hara,屬半知菌亞門,可為害梨、棗、桃、杏、李、海棠等多種果樹。果染病后在前期較少發病,著色后,采收期及貯藏期均可發病。染病初以皮孔為主出現淺褐色小病斑,之后擴大為紅綜色大病斑,病部果肉組織漿爛,有酸臭味但無苦味,最后全果腐爛易脫落。目前各大區均有分布,是區重要病害之一。一旦發病則不易控制。
發生規律
目前在冬枝干方面并無輪紋病表現,是否帶菌不得而知,但葉片斑點類病害、干腐病等弱寄生菌類潛伏性病源很有可能與造成果實染病并潛性病源很有可能也造成果實真菌性爛果病。輪紋爛果病菌在幼果期靠風雨散發傳播,導致果產染病并潛伏在果皮組織或果實淺層組織中,一旦果實停止生長,生理活能力減弱,加上后期陰雨天氣較多時發病的表現與弱寄生菌的潛伏侵染關系應屬密切。否則,僅靠樹體枝干之外的致病很難遠距離傳播。刺吸式口器昆蟲帶毒傳染也應占據一定地位。
防治方法
可參照炭疽病的用藥結合進行,尤其應注意6~9月份幼果至白熟果期防治和防護林樹種如刺槐及楊樹等枝干枯病類的防治。